先“發難”于學庸論孟詩,然後“就易”于孝弟三百千

——幸安兒童美育讀經班讀經經驗分享  張溶玲

本讀經班自 2005 年 11 月開辦至今,已邁入第 17 期的課程。回顧曆時五年多來的讀經教學經驗,并觀照學員經文背誦的态度及每期期末測考的回饋結果,讓我不隻一次看到同樣一個令人憂心的問題。

我所憂者,乃是學員在面對多科經典同時教誦的情況下,大部份竟都棄論語而就三字經,或取唐詩而舍老子。我想說的是,教導孺子誦讀經典,首重背誦能力之養成,又因孩童記憶力特佳,就算是給二、三歲孩子帶讀什麽诘屈聱牙的難句或長篇經典,隻要讀誦次數足夠,孩子還是可以背誦如流。故經典的讀誦順序是“先難後易”、“先長後短”,與一般理解性的智能學習經驗大大不同。

而所謂經典難者,難如尚書史記;經典長者,長若左傳孟莊。難道就從尚書讀起嗎?能全心全意專緻于讀經教育者,或可行之,然我們大部分家長都是帶職親子共讀,能持續一年,二年,甚至幾近八成學員都逾二年以上,已誠屬不易。因此,我們必須在說長不長,說短也不短的親子共讀歲月中,以讀完“經典中的經典”爲目标,有所選擇地讀經。

(親子共讀歲月,對大多數人而言,應該是一般所說黃金時期十三歲前;而我,則認爲親子共讀經是一輩子的“家事”。)

因此,這就成了本讀經班經典帶讀的課程設計方針:先發難于“學、庸、論、孟、詩”,然後就易于“孝、弟、三、百、千”。

學庸論孟者,爲大學,中庸,論語,孟子四書;詩者,以唐詩三百首爲先;孝者,指孝經,弟者,爲弟子規,三者,乃三字經,百者,系百家姓,千者,千字文也。我在班上的帶讀内容,原則是以“難”的經典爲主,孝、弟、三、百、千之類或如增廣賢文等,應是以在家自行讀誦爲宜。

爲什麽會這樣說呢?因爲,隻要能熟誦大學,中庸及論語的孩子,他就能在極短的時間内,自己輕松背讀“孝、弟、三、百、千”;但是,隻習慣于讀誦三字經或弟子規的孩子,要他接受誦讀古文章性質的經典時(如大學、中庸或論孟等),孩子對跨越文字長度的念誦(長句或非韻文性質的文章),速度會變慢,成就感會降低,甚而因此産生排拒感,失去學習興趣。如果孩子還隻是二、三、四歲,先讀三字經,弟子規等,再用心讀學庸論語,還能順利讓孩子獲得背誦經典的能力(因爲還在可塑時期);但是,如果孩子已經五、六歲以上,基本上,建議先專注于學庸論語,待孩子七、八歲入小學後,那些孝弟三百千的經典,孩子隻要花很少時間便能輕松背誦。而且,這個時機也剛好可以實際進行“會背了才正要開始”的讀經心法,先能背誦,後解經義,進而結合生活教養。

我孩子的讀經經驗,就是依著本讀經班的課程進度而讀:逐篇背讀論語,并同時背讀大學,大學背讀完畢,再同時背讀中庸。中庸背讀完畢,因孟子篇章冗長,論語也尚未背讀完畢,爲免孩子負荷過重的不解經義背誦量,故先同時背讀有韻文性質且能獨立成章的老子(亦可讓孩子初初體識儒家與道家)。

在從“難”入手,先背誦“文”性質的經典時,也需同時背誦“詩”,以增讀經情韻。讀詩,本應亦從“難”入手的詩經開始,但情意之韻緻較易與孩子溝通分享,故先選擇詩文學的大宗──“唐詩三百首”,讓孩子先逐首背讀唐詩三百首中的五絕、七絕(因爲已有同時背讀學庸論語的經驗,二十個字或二十八個字一首的五絕、七絕,很容易琅琅上口并背誦起來。),然後試讀著名長篇詩如:将進酒、兵車行、長恨歌、琵琶行等後,再從唐詩三百首第一首起(五古感遇)

依序背讀。有了背讀著名長篇古詩經驗,孩子面對五古七古中的長篇詩時,不會有挑揀詩篇背誦或心懼煩厭之感,因爲讀經至此時,孩子已知道,隻要讀誦遍數足,再多再長或再難的句子,也能順讀熟讀而後自然能背讀。至于,之後的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的七律五律詩篇,背誦速度當然就會快速又省時。這也就是本讀經班開班以來的課程進度設計,而我也從自己孩子的讀經經驗中實際發現,這樣從“難”背開始的讀經方式,比起從“易”背開始的讀經方式,反而大大提升了孩子的背誦能力與速度(把握孩子愈小吸收力、記憶力愈好的時光,從“難”開始)。

13 期開始,我陸續在讀經班介紹啓蒙讀經教材,我的孩子也才開始讀誦這些孝、弟、三、百、千等。實不相瞞,除了百家姓還沒想背外,其它孝經,弟子規,三字經,千字文,朱子治家格言及增廣賢文,我的孩子都是在聽讀 CD 中,不知不覺就能背誦,輔助手指經文、看書誦讀的時間,每科大都隻在一星期至三星期之間,而且一天誦讀時間也約莫在 20~30 分鍾(這段時間還要交叉分配誦讀:論語及老子的課程新進度,以及複習已經會背誦的大學中庸及論語等舊課程)。我的孩子雖然不是讀經班裏讀得最多、最好的孩子,但她讀得很輕松,新課程進度該背讀的都能背,舊課程已經會背讀,我如規定不能忘的,她也能配合随時複習背讀,過程與所花時間依然是輕松省時。

相對地,我知道有一些小朋友在幼稚園時,就會朗讀背念學校教讀的三字經、弟子規、五絕唐詩,但這些孩子大部分在入小學後,如未有機會繼續讀經的話,再大一點,唐詩或還能背個靜夜思、春曉,三字經順口念出個人之初性本善,而弟子規在聖人訓守孝悌之後能接個幾句?孩子在幼稚園時期,也正是童蒙養正最重要時期所念讀過的這些經文,庶幾成爲一片空白,誠然因爲讀得不夠深刻或會背即止之故,但更重要的是,讀經活動的中斷,讓孩子失去寖潤經典文化的機會。

我也看過還聽過一些上小學之後仍持續讀經的小朋友,他們也是小時候就很能背誦三字經、弟子規或一些五言絕句的唐詩,但當要背讀論語或學庸時,竟覺得不習慣、好難背。孩子因無法順利進階讀誦學庸論語而生挫折感,喪失讀經興趣,“耗時難背”的感覺,便讓有些親子因此放棄讀經,甚至連原先會背誦如流的三字經及弟子規,後來也都忘卻不複記誦,實在可惜。

今日抒此長篇大論,衷心冀望各位共讀家長撥冗細閱,也期望每位大小朋友都能學習到輕松的讀經方法,體驗先難後易、先苦後甘的讀經過程、品嘗倒吃甘蔗、漸入佳境的讀經滋味,能順利背誦讀經班的進度課程,乃至可以在家自讀其他經典,是爲吾心之願。

(編輯:北京季謙教育咨詢中心信息部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oms2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