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一張(熱鍵:c)

轉載:中外名人談兒童讀經


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徐永光認為這有三個好處:一是開發少兒的記憶力。背誦能力的開發,也是一種智力的開發。二是打好語文基礎。讓少年兒童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,也是一種活的文化薰陶。三是提高少年兒童的道德修養,與經典同在,與聖賢同行。

 

溫家寶總理:2003年,溫家寶履任總理之際,引《大學》言生財有大道,生之者眾,食之者寡,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則財恒足矣說明中國農村稅費改革存在問題。《易·賁》言:剛柔相濟,天文也;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;觀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


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:近幾十年,為什麼我們沒有大師級人物?為什麼沒有產生世界性的著作?我覺得,除了封閉、極貧極弱,文革等原因外,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傳統文化的底子太薄。我認為單是業餘誦讀還不夠,它應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,希望教育部門考慮。

 

中科院院士華中科大校長楊叔子:我所指導的博士生,1998年入學的,必須學、背《老子》,1999年入學的,還得加上學《論語》、背《論語》的第一篇到第七篇,否則,不予論文答辯。

 

劉克蘇博士:因為沒有雄厚的經典文化底子,沒有大師原著原典的底子,大多是學二三流著作出身,看二手三手材料出身,炒冷飯,喝剩湯,浮於表面,淺嘗輒止,永遠也長不大,得不了諾貝爾獎。

 

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:我之所以懷疑O.Laporte的奇偶不滅定律,這和我在西南聯大讀《易經》的心得有關。《易經》中既有陰、陽相似的道理,同時卻也有陰陽消長或陽盛則陰衰,陰盛則陽衰,剝久必複,否極泰來的道理。

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葉嘉瑩:以我個人四十年來教授古詩的經驗,在海外教4歲到8歲的孩子學古詩,效果極佳。

 

經典漫畫家蔡志忠:多讀詩詞、文學著作可提升人的氣質和專心程度。

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委員劉國正:教學古詩,基本方法是讓學生熟讀背誦,感受其中的詩美,受到薰陶漸染。教師只消略加點撥,學生不懂的,留待以後加深理解。我幼時讀《三字經》,人之初,性本善,背得爛熟但不懂,長大了才知道,一時弄不懂,以後才明白,是閱讀中常有的事。

尹飛舟博士談學習英語:有了經典誦讀的童子功,託福考試那點點技巧根本算不得什麼。但是如果不背誦經典,專門去搞什麼四級、五級、六級英語考試,在語法詞彙、閱讀、理解上窮費功夫,那就是本末倒置,一輩子陷在英語考試裡頭出不來。


華東師範大學金林祥教授:小孩子在小時候記住的東西,他不大會忘,越是到年長時,越是會深刻。

 

著名語言學家、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葉蜚聲:學習語言必須多讀、多講、多背誦。中文、英文或是其他語言,我都喜歡背誦,因為背誦是幫助融匯貫通的方法之一。

 

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在傳統文化教育下長大。他說:《大學》的格物致知精神使我成就大業。

 

諾貝爾獎得主日本人湯川秀樹母親是中國人。他啟蒙於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。他最愛《莊子》是因《莊子》使他開竅。一天,我正在思考基本粒子時,忽然想起莊子一段話,南海之帝為倏,北海之帝為忽,中央之帝為混沌,倏與忽時相遇於混沌之地……’‘如兩個粒子相遇於混沌之地,是粒子對撞嗎?混沌是更基本的粒子構造嗎?由是,《莊子》確定了湯川秀樹的介子理論。

國學大師南懷謹教授:在心靈純淨的童年時期記誦下來的東西,如同每天的飲食,會變成營養,成為生命的一部分。長大之後學習、工作、待人接物中自然運用出來。  

台中師範大學王財貴教授:千萬不要因為大人的無知,而讓可愛的孩子,天天生活在無聊的環境中,輕易浪費了他無窮的天分。錯過時機一生永不再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oms2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